轉載自親子天下 第50期
黃媽媽十三歲的兒子不久前才聊起:「媽,你記得我可以自己看書的那一天嗎?是小二那年的十一月十七日。」
她當然記得,那天她幾乎喜極而泣。當年兒子已經上小學、學完注音,同學也都開始自己看書了,
兒子還每天央求媽媽唸書,叫他自己看,他都推說:「不要,你唸嘛,我自己看很慢。」她常常唸到聲音沙啞,
心裡想著:「到底要唸到哪一天?」
劉媽媽最近為了九歲的兒子只願意讀與昆蟲有關的書感到挫折不已,她希望孩子可以多讀一些故事,
透過故事了解生命的豐富與多樣。母子倆還為了選書大吵一架。
從閱讀發展懂孩子的閱讀需求
閱讀這件事不是「生來就會」,它是先天發展與後天學習讀的複合物。先天,需要孩子身心發展成熟;
後天,需要有人帶領他看書、足夠的口語運用與識字量等。
因著不同的認知發展,每個階段,孩子都有他可以達成的閱讀目標。多數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障礙,
都可以在閱讀發展理論中尋得解答。
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珍妮.夏爾(Jeanne Chall)將閱讀發展理論分為零到五共六階段,
每個階段的閱讀發展目標如下述:
零階段「前閱讀期」:出生到上小學前。孩子開始認識標誌、單字、自己的名字等,
也開始假裝讀書。
階段一「識字期」:一、二年級。孩子進入正規學校學習,開始識字、唸簡單的文章,
也慢慢具備文字解碼能力。
階段二「流暢期」:三、四年級。已經認識不少字,可流暢閱讀適合他程度的文章。
但還沒有能力由文章中吸取新知,閱讀只是增加識字量及肯定已有知識的方法。
階段三「閱讀新知期」:五、六年級。孩子開始透過閱讀獲取新知,但是他只讀論點清楚,
或是由單一角度敘述事情的讀物,他吸收的是「事實」,這個時期偏好知識性讀物,如百科全書。
階段四「多觀點期」:國高中。開始讀多樣化題材及詞彙較艱深的書籍。
可以閱讀不同觀點的文章,此時閱讀不只是增加新知,也增加自己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。
階段五「建構和重建期」:十八歲後。用批判的態度來閱讀,已經有能力利用已知分析新知,
進而為自己關心的議題選擇要讀什麼?如何讀?
要特別注意的是,所有發展理論都只是「平均值」,這裡的年齡只是約略的分類。孩子是否能符合每個閱讀階段的發展目標,取決於學校及家庭的指導。
一個階段沒準備好,仍可日後彌補
這些閱讀階段是連續的過程,不是各自分立,技巧上也會有重疊的部分。
譬如形、音、義的練習每個階段都會有,只是難度不同。每個階段的發展都與上一階段
的吸收程度息息相關,例如要能順利進到階段四的「多觀點期」
,孩子在第三階段必須累積夠豐富的知識與詞彙資料庫。
最重要的是,每個階段只是根據認知發展可以到達的目標,孩子只要發展與學習能力正常,
就算現在沒有達到目標,日後還是可以補足。